BREAKING NEWS


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實用性的留遊學文章
包含攻略分析及操作步驟,提升個人行動力,
讓你更有效率的實現出國學習的計畫!

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38歲留美博士失業2年,媽媽心痛自白 是我錯了?

【時事對策】 38歲留美博士失業2年,媽媽心痛自白:是我錯了?

姑且不論是專欄、新聞或作文,我們來看看文中幾個值得討論的現象與解決之道吧!


現象一:
青年高失業率,台灣約有想工作卻未找工作的青壯年「怯志人口」,年紀25至39歲之間有5萬8千人之多。

解法:
【沒有找不到工作的人,只有不想工作的人】
博士可以賣雞排、可以當郵差,千萬別作繭自縛,最吃虧的其實是自己。台灣社會的家長都要求孩子學歷讀越高越好,殊不知博士求職卻很難,學歷的光環若沒有實力擦亮,終將黯淡。
網友說:管他什麼佛、什麼魯,找得到工作就是好學校!
【求職切勿眼高手低】
求職時面試官一定會問:
你為什麼想來我們公司工作?
你認為自己的學經歷可以為企業帶來什麼正面效益?
你覺得以博士學歷來說,擔任這個職位合適嗎?
如果沒用心準備面試,連自己的進退應對都無長進,一下就被淘汰了。遇到喜歡的工作、想要嘗試看看,就算降低標準也無大礙,因為以30多歲無工作經歷而言,宛如新鮮人,試著先作喜歡的工作,讓履歷表上增添內容,才有機會遇到更好的工作。


現象二:
社會期待,侷限了人生的多元性。成績優秀的孩子自念小學起,就背負整個家族的期望,期許他長大一定要念醫科或當律師,歐美學成歸國的碩博士,似乎最佳選擇就是大學院校教職。
然而少子化、大學整併潮的影響,若非研究領域專精特殊、且有師傅指路、開拓人脈資源,要在現今的大學教職界順利卡位,相當困難。

解法:
【你是人才還是庸才?】
留學歐美之前,就要先做好調查,念什麼學校、什麼專門科系對未來求職有利,而不是一頭栽下去燒錢。
30年前老一輩出國深造,回國後隨便有教職,近十年教職市場飽和、客戶(學生)遽減,年輕的教員比率一直降低,這現象並非一日之寒,選校選系出國深造前就要找對職場最了解的專業顧問,比起請教身邊的師長更有參考價值。
【運用你的軟實力】
問問自己,身為留美博士你是否
1.英文好:英文家教、補教業兼課、開補習班、留遊學顧問。
2.會念書:高普考、函授教材編寫。
3.有研究實力:國內外博士後研究員。
4.國內外都有人脈:開貿易公司。
【案例】
O小編有位好朋友,在台灣首府T大從大學到研究所一條龍念上來,年紀輕輕就當博士,然而在國內找大學教職也不順利。因此他心生到國外累積研究經歷的意念,後來經學長引薦到了日本筑波市的研究單位作博後研究,因為英日語能力佳、研究專精,不到一年時間就被外商公司研發部門挖角,薪水三級跳,也將妻小接到日本長住。
且看他的故事,表示博士在國內求職不遇是危機也是轉機,端看個人有沒有去找資源、為自己開展人生。

現象三:
文中的慈母陪兒子到台北念大學,賣掉房子換現金送兒子去美國攻讀博士,孩子求職四處碰壁後,愈不順利愈退縮,最後關起人生大門,失去信心,不再外出求職。
而父母仍咎責於自身,認為不應讓孩子背負過重的社會期待,試想,你我身邊都有類似的慈父慈母。


解法:
【拒當直升機父母】
媽寶的養成,你我都推了一把。如何教養出獨立自主、具有抗壓性和適應力的下一代,過度的寵愛與無限量的經濟供給絕對是致命傷,父母應放下自身對於外在價值的執著,讓孩子了解無論如何、成功或失敗並不能定義快樂,父母先成長、孩子才能真正地自由飛翔。


現象四:
口沒遮攔的八卦親戚,往往過度關心,為當事人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也不知是不懂察言觀色還是根本看好戲,總之老讓人內心鬱結,心理素質不夠強壯的人,就像被尖刄一般插進心窩呢。
解法:
【山不轉路轉  你不走我走】
對於逢年過節、親戚朋友的膚淺關心覺得受傷,你可以
1. 不相往來,相見不如懷念。
2. 善意謊言,說些場面話。
3. 去到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重新出發。    
4. 重建內心素質,好的諮商師幫助很大。

【結語】
人生無法倒帶,但是可以重新開始,只要有開始就會有轉機,需要給予時間耐心等待。
人們的自我形象與自我評價,也是要花不少時間才能重建。
然而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你可以決定要如何演出,

當你可以接納自己、擁抱真實的自己,終將有走出陰霾的一天。

1 則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