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ING NEWS


從讀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實用性的留遊學文章
包含攻略分析及操作步驟,提升個人行動力,
讓你更有效率的實現出國學習的計畫!

2016年10月2日 星期日

Rain’s Story 劍橋遊學行- 紳士國度 短篇趣聞

【遊學大小事】 Rain’s Story 劍橋遊學行-紳士國度 短篇趣聞

學英文學了這麼久,沒想到等真正派上用場時,才發現一切都和過去所學的不一樣。
語言會隨著年代和文化有所變異,如果不是到當地生活,很難理解為什麼簡單「時差」會有不同的表達和意義。就像我們會有自己的慣用語,用「吃飽沒」表達「你好嗎」,如果沒來到台灣,可能就會好奇為什麼要一直關心別人吃飽沒?難道是要請吃飯嗎?(暗爽)


快來看看這位到劍橋遊學的美眉Rain在英國遇到的「什麼!?原來那句英文不是這樣說!!」


原文來自: Rain’s story


Jet lag
剛到英國一兩天,內心有著惶恐與雀躍,面對陌生不熟悉的環境,總花了許多心思去細記。
在第三天早上上課時,Elaine看我們充滿疲憊的樣子,無奈又好笑的說,妳們是"Jet lag"了吧。第一次看到"Jet lag"的詞,想說是果醬(Jam)的一種嗎?
之後Elaine解釋說,通常到一個新的地方,第一天和第二天都很興奮,所以還感受不到時差的威力,到了第三天,時差的威力就出現了。
晚上睡不著,白天想睡覺。
對於我這小小的台灣姑娘,還有一個永晝(太陽晚上九點半下山)要習慣,總之,這天就學到一個片語-Jet lag。
此用法和Time difference的意思不太一樣,Time difference指的是陳述性的時差,比如說:台灣和英國時差七小時,就是用Time difference;
Jet lag則是「我剛從台灣飛來,『時差』還沒調過來」的時差,在用法上有些差。
英國的Gentleman

英國的Gentleman應該也算是一種名產吧。
風度翩翩、優雅迷人、溫柔微笑、從容不迫等,嗯~這次遊學遇上的男性幾乎都有上述優點。
我們在7/31(三)前往倫敦吃晚餐時,一位為我們服務的男士;他收杯子的量讓我們眼睛為之一亮。他本來收完就要迅速離開,但在我們問能否讓我們拍張照時,他很大方地就允諾了。
這次照顧我們的總負責人James也是個風度翩翩男士,除了平常細心留意照顧我們所有人,要回去的那天,我拿著超重行李要下Clare college樓梯時,他二話不說馬上幫忙把行李抬下樓梯,即便他當時正忙著打電話聯絡事宜,也無損於他要幫忙的心意,真是感謝。
另一位較常攀談的是George,他彈琴時的專注神情與一手好琴藝真的很讓人心動。
不過對我來說,他說話速度偏快,而且不會刻意把字咬得很清楚,所以有時聽不太懂他在說什麼;不過他會用肢體語言輔助,加上大多時的對話都蠻簡單的,所以還是能對上不少話。
在回台前最後一天的晚上,Mentor送給大家祝福信時,George戴上眼鏡出席,那瞬間真覺得他帥翻了(眼鏡控),隔天吃早餐時,跟George說了 "yesterday you wear glasses",他聽了就回說,因為他有點近視等等的,之後我再補一句 " I feel you are so handsome",看到他有點驚訝地露出笑容。
之後在教室前的空地吹風曬太陽時,George和其他Mentor遠遠地聊天走過,在和George對上眼時,彼此打了個招呼,之後George風度翩翩地行了一個九十度的紳士禮。
我真是當場完敗了,英國的紳士們還是別來台灣了,台灣的女性同胞們一定會淪陷的。
Formal Dinner的正式服裝
PICT0212  
Formal dinner 的正式服裝,在台灣時我就花了不少心思準備。
根據我google到的訊息,英國人在正式場合上很注重服裝儀態,視其為賓客對宴會的重視程度;因而我從鞋子到外套,可謂精心準備;記得要去Formal dinner場地時,還有一個印度小孩特地追來,問我們這群著正式服裝的人要去哪裡;當然答案是"Formal dinner"。總之,該準備、重視的東西還是不能隨意輕忽的。
Lovely Rain
因敝人在下小人我的中文名字中有個"雨"字,因以為號焉,以RAIN做為我這次去劍橋的英文名字。這個名字在英國莫名受到好評,聽過的人都讚譽這是個"lovely name"。
第一次聽到被稱讚是Lovely,我還以為那是博愛的意思,之後google說是"可愛、優雅"的意思;真是感謝所有給這名字如此好評的人,我會繼續Lovely下去的~ 
回答行前的問題
在前往英國前,google就有提到一些英國文化融合、衝突、歧視等問題,百聞不如一見,總要去體驗一下才能斷言。
這次觀察到的狀況,沒有google提到的那些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這次前往的身分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與未長久待下,所以這次的回憶都是溫柔美好的。
整體而言,個人的感覺是,英國人在面對非英國人時,先考量的是你能不能說英文,而非模樣與膚色;只要能說英文,大多都是和善的對談,我相信對談能力在未來會越來越重要,相信只要能平心靜氣,流暢地表達彼此的想法,再多的衝突與對立都能慢慢消彌的。 
帶不回的Foucault
這次想去英國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想去看看文化研究的發源地,沒想到竟然在書店看到Foucault的書!
簡直讓人大驚,立馬就想帶走;一本折合台幣約兩千左右,便宜...但此行英磅不足,只能含恨把Foucault的書放回書架去;也許下次能再去找找有沒有 Michel de Certeau的書;嗯,打完這篇我也該來努力繼續寫論文了。


結語
L編的同事NANA,從高中畢業後就前往美國深造前後大概約10年的時間,一直接受純美式教育,有天看到某網站上英國各個城市生活物價指數評比的「pint」不清楚指的是什麼,身為發摟英國足球十餘年而平時沒事就在一旁端著茶圍觀英國球迷生活的L編很快就給予解答:Pint 指的就是到酒吧去點的玻璃杯裝啤酒啦!


1 pint = 568cc
那美國人到酒吧都怎麼點酒呢?
NANA說她自己不喝酒所以沒點過,但看朋友點通常是「來一瓶(a bottle)」或「來一罐(a can)」,如果要和別人分享,就會點「一壺(a pitcher)」大約1.5公升的容量。


語言雖然是拉近彼此距離最快的工具,但如果沒有和當地人對話,單純記得教科書上的所教的,就很難進入到對方的文化。
所以無論學了哪一種語言,準備好了就出發挑戰一下吧!


張貼留言